山东明东非标定融逾期引维权 新成立城投关联企业触碰监管红线
网民陈某某称,其 2024 年 7 月认购的山东明东城市建设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下称 “山东明东”)非标定融产品到期未兑付,涉及本金 10 万元。这款约定年化预期收益 8.5%、期限 12 个月的产品,背后是一家成立不足 3 个月即开展融资的城投关联企业,其运作模式涉嫌违反国家对城投非标融资的严监管政策。
近日,一则投资者网上讨债信息引发关注。
网民陈某某称,其 2024 年 7 月认购的山东明东城市建设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下称 “山东明东”)非标定融产品到期未兑付,涉及本金 10 万元。这款约定年化预期收益 8.5%、期限 12 个月的产品,背后是一家成立不足 3 个月即开展融资的城投关联企业,其运作模式涉嫌违反国家对城投非标融资的严监管政策。
逾期风波:新公司 “闪电融资” 后遗症显现
(来源:投资人信息截图)
据投资者提供的认购凭证显示,山东明东以 “应收账款债权凭证” 为标的发行融资产品,承诺到期一次性还本付息。陈某某于 2024 年 7 月 5 日投入 10 万元,今年 7 月 5 日到期后,却未收到任何兑付资金,企业也未给出延期方案或说明。
(来源:天眼查)
值得一提的是,4月24日,因通过登记的住所或经营场所无法与企业取得联系,山东明东被济南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列为经营异常。
天眼查显示,山东明东成立于 2024 年 4 月 29 日,隶属东明东开开发投资集团,是典型的城投关联企业。这意味着,该公司在成立仅 2 个多月后便启动非标定融,存在 “带病募资” 嫌疑。
政策冲突:顶风操作违反多道监管禁令
此次逾期事件的争议核心,在于山东明东的融资行为与国家严控城投非标融资的政策直接抵触。
2023 年出台的 “35 号文”(《关于金融支持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化解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对涉及隐性债务的城投企业,“禁止新增任何非标融资(包括定向融资、明股实债等)”,仅允许存量债务 “借新还旧” 且不得包含利息。2024 年的 “14 号文” 和 “226 号文” 进一步强化监管,要求金融机构停止为城投新增非标业务,并通过 “融资平台查询系统” 核验债务合规性,从源头阻断违规融资。
“山东明东作为城投关联企业,其非标定融属于典型的‘新增非标’,既未通过正规金融市场,也未纳入监管备案,完全踩中政策红线。” 一位资深城投债分析师指出,此类融资成本高达年化 8.5%,远超城投债 3%-5% 的平均成本,本质是 “饮鸩止渴”。
行业隐忧:非标清退期的风险暴露
山东明东事件并非孤例。2025 年以来,山东、河南等地已曝出多起城投关联企业非标定融逾期案例。业内统计显示,区县级城投非标融资违约占比超 60%,其中成立时间短、资质较弱的企业成为高危群体。
“新成立的城投关联企业急于‘圈钱’,往往通过非标快速融资,但自身缺乏造血能力,一旦‘借新还旧’链条断裂,必然引发兑付危机。”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此类产品面向普通投资者,信息不透明,资金流向难追踪,极易沦为 “非法集资工具”。
上述业内人士提醒,当前城投非标融资已被全面收紧,投资者需警惕三类风险:
主体风险:区县城投、新成立企业的非标产品违约率高,需核查发行方是否纳入城投债务监管名单;合规风险:非标定融多未备案,且违反 “35 号文” 等政策,参与即面临本金损失风险;维权风险:此类产品往往缺乏抵押担保,逾期后司法维权难度大,多地案例显示投资者回收率不足 30%。
业内人士呼吁,对于广大投资者而言,此次事件再次敲响了警钟,提醒大家在选择投资渠道时务必谨慎评估风险,避免因追求高回报而忽视潜在的风险隐患。同时,也期待监管部门能够进一步加强对非标融资市场的监督力度,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维护金融市场秩序稳定。
声明: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侵权必究。
-
陕西旅游再闯IPO:《长恨歌》经久不衰,第二增长曲线存亏损隐忧
近日,运营中国首部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的陕西旅游(870432),在历经中介被调查、业绩波动与主动撤回上市的三年蛰伏后,再次冲刺沪市主板IPO获受理。
넶3 2025-07-16 -
围标串标 山西国图建设公司被禁3年内参加全军采购
7月16日,军队采购网发布《关于对山西国图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失信处理公告概要》。公告显示,因围标串标,根据军队供应商管理相关规定,禁止3年内参加全军物资工程服务采购活动的处理。在禁止期内,法定代表人冯世龙控股或管理的其他企业禁止参加上述范围军队采购活动,授权代表刘斌禁止代理其他供应商参加上述范围军队采购活动。
넶2 2025-07-16 -
暑期旅游市场热浪涌动:品质消费崛起与监管升级并行
随着全国中小学陆续放假,2025 年暑期旅游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文旅部数据显示,7 月以来全国 A 级景区日均接待量同比增长 28%,亲子家庭、毕业生群体成为主力客群,带动研学旅行、避暑康养、文化深度体验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然而,部分景区超负荷运转、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也同步显现,文旅部联合多部门启动专项整治,全力守护游客 “安心游”。
넶2 2025-07-16
- 2025-07-16
- 2025-07-16
- 2025-07-16
- 2025-07-16
- 2025-07-15
- 2025-07-15
- 2025-07-15
- 2025-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