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3年亏2年的纳芯微赴港IPO,国产芯片在国产车上占有率不到5%
上市3年亏2年的纳芯微赴港IPO,并非所谓的车规芯片龙头,整个国产芯片在国产车上占有率不到5%!应收款多,库存较高。商誉高。
光环背后的数字游戏,玩得转吗?
“国产车规芯片龙头!”——打开纳芯微(688052.SH)的公告与券商研报,这个称号几乎成了标准前缀。资本市场需要故事,而纳芯微的故事足够诱人:汽车电动化浪潮、国产替代风口、技术自主可控。
光环背后,一组数字却显得格外刺眼:上市三年,亏损两年。2023年净亏3.05亿,2024年亏得更狠,直接扩大到4.03亿。今年1月的业绩预告更是赤裸裸地揭示:2024年归母净利润预计为-3.6亿至-4.4亿元,亏损继续扩大。2025年Q1继续亏损5000多万,还是在收购标的贡献1个亿利润的前提下!
当一家顶着“龙头”光环的科技企业,在A股上市三年后仍深陷亏损泥潭,却突然转身奔赴港股IPO募资——这究竟是战略布局,还是另有所图?
01 业绩窘境:连续亏损,经营质量堪忧
翻开纳芯微的财务账簿,盈利似乎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2022年短暂盈利2.5亿后,公司便在2023年、2024年连续两年陷入亏损泥潭,分别亏损3.05亿元和4.03亿元。2024年的业绩预告更是雪上加霜,预计归母净利润亏损扩大至3.6-4.4亿元。
亏损并非偶然。其背后是经营质量的全面承压:
毛利率下滑:市场竞争加剧导致产品售价持续承压;
期间费用高企:研发、市场、供应链、人才投入不断吞噬利润;
减值损失剧增:2024年仅存货跌价准备就计提了8595万元,应收账款坏账准备也新增937万元。
更值得警惕的是现金流隐患。截至2024年中报,公司应收账款高达3.08亿元,总负债同比增长39.22%至7.61亿元。一边是营收增长的光鲜表象,一边是白条堆积和负债攀升——这种增长的质量,不免令人捏一把汗。
02 “龙头”含金量:5%国产化率下的尴尬王座
纳芯微最引以为傲的“车规芯片龙头”称号,在数据面前显得有些苍白。
研报中宣称其汽车模拟芯片、数字隔离芯片和磁传感器份额“本土厂商第一”。这个称号背后隐藏着一个残酷现实:2024年国内汽车模拟芯片的国产化率仅为5%左右。
换言之,这个“第一”不过是在一个刚起步的细分赛道中暂时领先。整个国产芯片在国内汽车市场的渗透率也仅约15%,且主要集中在低端通用芯片领域。在真正决定汽车智能化水平的核心芯片——如计算控制类芯片(国产化率<1%)和通信类芯片(国产化率<3%)——国产品牌几乎没有话语权。
以上数据来源:
https://www.iotworld.com.cn/html/News/202501/49b41d2cd68afb7e.shtml
即便是纳芯微重点布局的磁传感器领域,其市场空间当前也仅有82亿元(2025年预计)。在843亿美元的全球模拟芯片大蛋糕中,这个细分领域的规模尚不足以支撑一个真正的产业龙头。
03 库存堰塞湖:跌价准备背后的隐忧
存货问题成为纳芯微经营链条上最敏感的神经。
2024年新增计提存货跌价准备8595.49万元——这意味着公司自己都承认,近亿价值的存货可能面临“卖不动”或“卖不上价”的风险。
芯片行业素有“库存致死”的魔咒。特别是汽车芯片迭代速度加快,一旦技术路线或客户需求发生变化,库存极易沦为沉没成本。纳芯微的存货周转天数从2021年的142天一路攀升至2024年的200天以上,远超行业健康水平。
当公司解释亏损原因时,明确将“市场竞争加剧导致产品售价承压”列为主要因素。在行业下行周期中,高库存如同悬顶之剑,随时可能引发新一轮减值风暴。
04 研发真相:专利窘境与人才短板
作为科创板上市企业,技术实力是纳芯微的立身之本。其研发成色却存在不少疑问。
截至2021年上市时,公司仅拥有17项发明专利,远低于同期可比公司——思瑞浦(149.290, 6.60, 4.63%)(25项)、圣邦股份(74.820, 2.25, 3.10%)(46项)、卓胜微(76.630, 0.50, 0.66%)(51项)。更尴尬的是,其一项核心技术的发明专利申请“电容式数字隔离芯片及其调制解调方法”因“不具备创造性”被国家知识产权局驳回。
人才结构问题同样突出。2020年末数据显示,纳芯微专科及以下学历员工占比高达41.67%,远超同行(思瑞浦10.23%、圣邦股份15.21%、卓胜微7.25%)。
虽然学历不代表能力,但在技术密集的芯片设计领域,这种人才结构难免让人对其持续创新能力产生担忧。
05 信披疑云:前科累累的“疏忽”
更令人警惕的是,纳芯微在信息披露方面已有“前科”。
2022年媒体曝光,公司监事王龙祥对外投资企业中,一家名为元盛创投的企业未被招股书披露,而市场监管数据显示“王龙祥”确为其合伙人。这直接违反科创板招股书准则关于董监高对外投资披露的要求。
公司社保缴纳人数与官宣数据也出现过“打架”现象。这些看似“疏忽”的背后,反映的是公司治理的粗糙和对信披规则的漠视。
如今赴港IPO进程中,证监会要求其补充说明境外子公司投资及外汇登记情况——监管层显然已注意到其跨境资本运作的合规风险。
06 赴港动机:圈钱疑云何时休?
在如此基本面下,纳芯微赴港IPO的动机难免引发质疑。
A股再融资受阻:连续亏损下,其在科创板几乎丧失股权融资能力;港股估值套利:借助“中概半导体”概念,或可获得高于A股的估值溢价;投资人退出压力:IPO前投资者面临解禁压力,急需新资金接盘。
特别值得玩味的是时间点:2024年刚亏损4亿,2025年一季度就宣布赴港上市。而募资用途描述模糊——“加强研发”、“拓展市场”等惯常说辞,缺乏具体规划。
更令人担忧的是,截至2024年中报公司账上仍有24亿货币资金。既不缺钱又急于上市的行为,很难不让人怀疑其募资必要性和真实动机。
截至2025年7月29日收盘,纳芯微的A股股价定格在174元/股——距离2022年上市时230元的发行价,相去甚远。就目前盈利状况来看,回到发行价的可能微乎其微,资本市场的记忆很短,但数字不会说谎。
当一家公司连续亏损、存货高企、专利薄弱,却急于在另一市场融资,投资者需要警惕:这究竟是产业报国的雄心,还是资本游戏的续章?
毕竟,真正的龙头不需要靠融资输血维持生存,而国产芯片5%的渗透率真相,更提醒我们:距离技术自主,还有漫漫长路。(鹰眼财报)
-
商品期货来了场降温及时雨 多个品种深度回调
随着热门品种持续回调,国内期货市场整体降温趋势明显。7月31日,玻璃、硅铁触及跌停,焦煤封跌停板;三大光伏产业链品种也深度调整,此前较强势的多晶硅遭遇多头资金大撤退,主力合约一度逼近跌停。
넶0 2025-08-02 -
工行首倡整治 “内卷式” 竞争 银行业 “反内卷” 浪潮来袭
在银行业 “内卷” 现象愈演愈烈之际,中国工商银行率先亮剑。7 月 30 日召开的 2025 年党建暨年中经营管理工作会议上,该行明确将 “带头整治‘内卷式’竞争” 列为下半年重点任务,成为首家在年中会议上公开提出系统性反内卷策略的国有大行。这一表态不仅延续了年初反对 “价格战” 的政策基调,更标志着银行业规范竞争秩序的行动进入新阶段。
넶3 2025-08-01 -
营销翻车!洋河光瓶酒卖爆,"劲敌"今世缘急了
7月29日,一张海报在白酒圈内流传。
海报底色是淡淡的水蓝色,叠加一抹深蓝河水蜿蜒而过。这是洋河经典的蓝色调,上方配文“一河纳百川,苏酒天地宽;心向大海,不数浪花;专心做好自己,其他交给时间”。넶2 2025-08-01
- 2025-08-02
- 2025-08-01
- 2025-08-01
- 2025-08-01
- 2025-07-31
- 2025-07-31
- 2025-07-30
- 2025-07-30